• <ul id="awas4"><sup id="awas4"></sup></ul>
    • <strike id="awas4"></strike>
    • 
      
    • <fieldset id="awas4"><menu id="awas4"></menu></fieldset>
      禮品定制電話:020-8217-8509 業務:186-8890-0781
      51搜禮網首頁|領先的企業禮品解決方案供應商!微信:186 8890 0781
      廣州禮品公司 >> 禮域禮品 >> 禮品資訊
      紫砂壺 人文情懷
      發布人:紫砂壺 瀏覽: 發布時間:2013年7月15日
           紫砂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因而就紫砂的創作而言,既是傳承也是開拓,兩者缺一不可,離開了傳承也就離開了特性,沒有了開拓也就缺乏了活力。紫砂器具數百年經久不衰,尤其以曼生壺為代表,給后人留下無比珍貴的財富。
            紫砂茗壺作為最佳的茗飲茶器,歷來受到文人的偏愛。而文人們對紫砂壺的影響,也一直不斷。如明代萬歷年間最負盛名的制壺藝人時大彬就曾聽從大名士陳繼儒的建議,改制小壺。另外,在為數不多的出土的時大彬壺中,還發現他曾在一件提梁壺壺身上鐫刻有“吟馀養浩然、大彬”這樣的銘款,可見這件作品完全是為迎合文人的愛好、意趣而創作的。又如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惠孟臣,也常有在壺底鐫刻詩文銘款的習慣。據有關記載,所見有“清風拂面來、孟臣”;“水浸一天星、孟臣”;“葉硬經霜綠、孟臣制”等等,可知惠孟臣也是一位深受文人影響、熏陶的紫砂藝人。
        但是,在紫砂文化史上,文人對于紫砂工藝施加影響,最為重要、最有意義的表現形式,莫過于清嘉慶年間陳鴻壽與楊彭年合作創作“曼生壺”。
        陳鴻壽是浙江錢塘(金杭州)人,字子恭,號曼生,又號種榆道人等,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與道光二年(1822),享年55歲。他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學者,曾受業于浙江巡撫阮元創設的“詁經精舍”、得阮元賞識,嘉慶六年(1801)以拔貢步入仕途,官至淮安同知。他又拾乾嘉年間的著名文人,名士風流,于詩文、書畫、金石篆刻等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在篆刻界尤被譽為“西泠八家”之一。嘉慶中年,他在任溧陽縣令時,對于毗鄰宜興生產的紫砂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遂親自設計茗壺款式、據稱有十八種之多,種就是后人所稱之“曼生十八式”、或簡稱“曼生壺”。從現尤的資料分析,“曼生壺”的風格特征是:器形款式古雅簡樸,多幾何形;每一壺式均對應題刻詩文銘句,文學趣味濃郁,這些詩文銘句的作者,除陳鴻壽之外,還有其幕友江聽香、高爽泉、郭頻伽、查梅史等多人;壺底的鈴印最常見的是“阿曼陀室”四字,少數出現“桑連理館”四字印;(“阿曼陀室”與“桑連理館”都是陳鴻壽個人的齋室名)另把下多有“彭年”二字小章。
        千年中華文化,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從古至今,無數文人用心創作,佳作迭出,傳遞著文化的光芒。今日,當我們走進浩繁卷帙,走在琳瑯滿目的“文化大街”,停靠心靈或智慧港灣的時候,可曾想過,如此淵源的文化長河,如何永葆活力,源源流長?紫砂陶藝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其格調高古、氣韻生動,在我國工藝發展史上獨樹一幟。
      紫砂壺
      ,
      tag:
        本文由廣州禮域禮品公司發布,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 http://www.tokyocoder.com/news/805.htm
        文章所推薦產品亦可提供定制(特殊除外)具體可詢工作人員。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