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awas4"><sup id="awas4"></sup></ul>
    • <strike id="awas4"></strike>
    • 
      
    • <fieldset id="awas4"><menu id="awas4"></menu></fieldset>
      禮品定制電話:020-8217-8509 業(yè)務(wù):186-8890-0781
      51搜禮網(wǎng)首頁|領(lǐng)先的企業(yè)禮品解決方案供應(yīng)商!微信:186 8890 0781
      廣州禮品公司 >> 禮域禮品 >> 禮品方案
      紫砂龍頭--曼生壺
      發(fā)布人:曼生壺 瀏覽: 發(fā)布時間:2009年6月11日
            【51搜禮網(wǎng)整理編輯】說起紫砂壺,不能不提陳曼生。陳曼生即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浙江錢塘人。他可稱得上是改寫紫砂歷史的人,把紫砂壺從純粹的生活用品提升到文人賞玩的藏品。
            他的本職工作是當縣太爺,擔任溧陽縣知縣。可是此人太癡迷紫砂壺了,經(jīng)常不升堂、不斷案,偷偷溜到宜興去品新茗、賞新壺。陳曼生也是個才子,詩、書、畫、印樣樣精通,是“西泠八大家”之一。出版過《種榆仙館印譜》等許多“學術(shù)成果”。因為愛壺,陳曼生放下縣太爺?shù)纳矶危业阶仙八嚾藯钆砟辍铠P年兄妹,與他們達成協(xié)議,聯(lián)合開發(fā)紫砂新品。具體的分工是,陳曼生負責設(shè)計與篆刻,楊家兄妹負責捏制與燒成。雙方優(yōu)勢互補、精誠合作,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紫砂名壺。陳曼生的運刀猶如雷霆萬鈞,顯得雄健樸茂,金石味十足,楊氏兄妹的壺線條簡潔、做工規(guī)整。“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韻味,將紫砂創(chuàng)作導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給予人們視覺上美的享受。在紫砂歷史上便出現(xiàn)了“曼生壺”或“曼生銘,彭年制砂壺”等名詞,表面看來,鐫刻名士和制壺名工“固屬兩美”,實際上,名壺以名士銘款而聞名。雖然寫在壺上的詩文書畫依壺而流傳,但壺隨字貴。
            陳曼生與楊家兄妹合作,在壺體上刻字、作畫的工藝,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另外曼生壺還有個顯著特點,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占據(jù)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tǒng)作法,竟將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里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陳曼生還以縣太爺?shù)纳矸莺臀縻雒业挠绊憥恿艘慌娜四汀⒊懊浚餐P(guān)心、一起扶持紫砂業(yè)的發(fā)展,大大地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品位和做壺人的社會地位。他們以文人特有的審美取向,將詩詞的意境、書法的飄逸、繪畫的空靈、金石的質(zhì)樸有機而生動地融入紫砂壺,將文人藝術(shù)與制壺技藝有機結(jié)合,使文人紫砂壺成為一種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絕佳載體。正是因為陳曼生,中國的紫砂文化才得以流傳,紫砂壺從此以文人玩物的身分躋身于藝術(shù)珍品之列,陳曼生對紫砂業(yè)的貢獻是別人不可替代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于右任、關(guān)山月、劉海粟、陳大羽、馮其庸、韓美林、亞明、唐云、啟功等現(xiàn)當代的文化名流,都是陳曼生的同道者、后來人。
            “曼生壺”的風格獨特,內(nèi)涵豐富。尤其是壺銘,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舉例如下。
             壺銘之一:“月滿則虧。置之左右,以為我規(guī)。”這是刻在一把半月壺上的座右銘。意思是,盛極必衰,樂極生悲,我將這把壺隨身攜帶,放在眼前,作為我為人處世的一個提醒。
            壺銘之二:“內(nèi)清明,外直方,吾與爾偕臧。”臧者,好也。偕臧者,大家都好也。這是刻在一把方貨上的壺銘。意思比較明確:對內(nèi),我們親兄弟明算賬;對外,我們講原則守規(guī)矩。這樣一來,對我對你都會有好處。
             壺銘之三:“笠蔭,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這一句文氣更足,雅趣也更濃,是刻在一把斗笠壺上的。者,中暑也。意思說啊,斗笠可以遮陰去暑,而茶湯可以解渴,兩者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佛祖沒有告訴我。平實中透著機趣。
             陳曼生寫壺銘,確實堪稱一絕。那些句子既切壺,又切茶,而且意味深遠。其實在陳曼生之前,許多陶器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銘文,但檔次都不是很高。例如:“扣門三五下,自有出來人。”這是教人懂禮貌的,叫人別一個勁地老敲人家的門。再如:“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這是炫耀主人有錢的,沒什么文化氣息。又如:“上有東流水,下有好山林。”這顯然是句套話,文化含量稀薄。
            收藏紫砂壺,造型、工藝固然重要,但魅力的根本在于文人氣質(zhì)。陳曼生將紫砂與“詩書畫印”完美融合,制作的“曼生十八學士壺”被紫砂界奉為永恒之經(jīng)典。曼生十八學士壺曾作為一種品位的象征,被許多收藏愛好者和收藏家所追捧,不惜為一壺而擲千金。“曼生壺”歷經(jīng)百年滄桑流傳至今,已是鳳毛麟角,因其獨特的歷史文物價值,被收藏于博物館或被鎖在保險柜中,成為難得一見的珍品。
            陳曼生與制壺高手楊彭年合作,以“阿曼陀室”的壺底印章推動了整個紫砂歷史的更新與發(fā)展。自陳曼生起,所創(chuàng)制的紫砂壺不僅造型豐富,而且更重要的是,“曼生壺”的命名都是經(jīng)過創(chuàng)作者精心構(gòu)思而得,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也極富哲理,包含了陳曼生對中國哲學的深刻理解,從而演繹成具有美學內(nèi)涵的紫砂作品。如此高品位的紫砂壺一經(jīng)面世,便身價不菲,除了紫砂愛好者爭相收藏,一些達官貴人、富豪巨賈,也為一壺不惜重金爭購。
            嘉德拍賣曾有過關(guān)于“曼生壺”進入藝術(shù)品市場的最高紀錄。一把來自美國藏家的曼生紫砂茶壺,曾在嘉德被拍到78萬人民幣的價格。但是這已經(jīng)是早年的價格,此后再沒有曼生壺在市場上露面,它也變得有價無市。那么到底曼生壺的價值到底有多高,一位紫砂壺藏家陳建泉告訴筆者,他有一把精仿的曼生壺,無論壺銘的筆畫力度、還是包漿都仿得十分到位。即使這樣一把彷品,藏家表示,即使有人出價10萬元也不會賣,因為曼生壺真品只有在博物館中可以見到,好的仿品也是難得一見。
      ,
      tag:
        本文由廣州禮域商務(wù)禮品公司發(fā)布,轉(zhuǎn)載請注明本文地址: http://www.tokyocoder.com/news/b41.htm
        文章所推薦產(chǎn)品亦可提供定制(特殊除外)具體可詢工作人員。
      最新推薦